心秘妙用:心与性原为一物,如水与波,故称心性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0-11-08 | 676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佛学所称之心,自然不是人身中的肉团心,而是对境产生出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六尘缘影”,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集起为心。就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与念头,而是由于外界色境存在或从别的境缘上感受它的形象,由此产生出分别意识,发生爱嗔、取舍、造作等种种心念。显然这“心”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有相存在,而是与环境集合起来而产生的。也就是现代哲学所讲的:“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法相宗的《成唯识论》 将心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八大心王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末那识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潜意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称种子藏,是万物生化的根本),这里不再详述。

“心”义如此,“性”为何物?此字的写法(“个”与“生”)已经表明,性是由心所生,是心的无限性能量。而这个性能量又不可见。比如人的爱心、嗔心、痴心、妄心、……皆存在着善恶不同能量。皆含对自身、他人乃至万物生命产生作用影响。古人将此比作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却在作用。离开了它,宇宙万物生命将不复存在。佛经中它有许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世人迷而不觉,视而不见,不知有此妙体全能大慧的存在,而白白放在那里不去应用,所应用的仅仅是与外境生灭和合,变真心真意为妄心妄念,假心假意,其能量作用大大减损。世人由于执着于名色假相而流浪生死。或者说是在生死海中沉浮,在人生舞台上演戏。佛的任务就是专门引导众生摒弃一切识心杂念,放下万缘,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的真面目而由此了脱生死获得生命的超越升华和永恒!

由此可见,佛道的教化目的与当今世人的学习教育目的相差太远了!一个是为实现满足自我欲望而不停奋斗争斗,一个是为明了自我真相而不断地修行开悟;一个是要不断争斗下去、生死循环下去,即古人讲的流浪生死;一个是要停止奋斗争斗,斩断生死循环,让生命进入与道合一的自然平衡和谐的永恒中!显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令人可悲的是当代人不懂,一些学者专家也不懂。乃至任意曲解、妄加评论、横加批判……心与性原为一物,如水与波,故称心性。佛经内称性为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如果没有心性存在,犹如照明无电、动力无源,宇宙万物一切将不复存在!

人之真心、本性、心性因无具体形象、空空如也,更无分别,故不可用语言文字表明。对于世人来讲,自然是不可见之物,不可存之体。但它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超越相对存在的惟一绝对存在的全息全能的虚无本体!世人不识其真相。更不解其真义,而心生意念分别,将本有无相无分一体的真如本性(心性)转成第八识(种子藏),如人吃醉了老酒一般,本有的灵明真空变成顽空,无明心念妄动,遂凝结成“四大”(水、火、地、风)妄色(第八识种子藏所具有 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阴阳交变)而显相,大千世界皆由“四大”而成。正如《 楞严经》 所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而人之身体也是由妄见托“四大”以为我身。“四大”本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其无量妙用真心(心性)被封于肉体中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如《楞严经》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一段文字虽然简单,却道出宇宙万象及众生的由来,初读起来实在令人费解,可它确道出宇宙万物众生的来龙去脉,是佛的见证,决非妄语。现代科学的逐步深入会直达生命科学的顶巅,其中真实过程自然会得以验证,谁能说佛学不是最高的科学?最大的真理?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板的教条主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混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选自大道系列丛书:心秘妙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保护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

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