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心——真正的恭敬心是什么?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12-02 | 78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恭敬心——真正的恭敬心是什么?是实相。见到实相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恭敬心的。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恭敬心?


这个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们要忍受一切,把每个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未来诸佛。不光是这么看,而且要落实在行为中。比如说一个屋的道友,我要给他们打洗脚水、我要擦地、我要给他倒水打水,所有的事情都要去做。好的凳子给他们用,自己用坏的。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要布施出去,只要众生需要,道友需要,我都给他们,要舍去。恭敬心要从实际行为去做才能提起来,并不是说我想提高就能提高得了,必须要降伏自己。只要有一件善事,必须回向。为什么要回向?就是要去掉贡高我慢的心,就是要得到恭敬心。

什么是恭敬心?谁能说一下?你说。一居士:就是无我。

答得很好。什么是恭敬心?就是无我。只要是你没有我,就有恭敬心,有了我就有了慢心。处处无我,时时无我,你才有恭敬心。这是我的东西,这是我的录音笔,这是我布施的,这是我的床……,你只要有一念“我”,你的恭敬心就不到位。

我们处处无我,才会有恭敬心。这个恭敬心是很好的,但也不好培养。它有一定难度,你将面临着很多的痛苦和忍辱。你没有下这个决心,想得到恭敬心也是不容易的。当然事情还得慢慢做,一点点做,从周围的小事做起,逐渐地扩大,才会有恭敬心。这个恭敬心每天都要有,包括我们起床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把事情做好,要努力,要生出感激心。


过去在五台山,有一次碰到一个师父来受戒。他往里进,我往外出,我们俩眼看就要在门口碰着了。这个时候,我要是努力一步,就会出去,我先出这个门。但我没有做那种努力,是主动退回,在旁边侧身一立,很恭敬地让他先进。这个师父当时是挺胸阔步,很有气势。如果计较他的态度,那我应该先出去,就不应该给他让路了。他越是这样的态度,我越要给他让路。


让路还不算完,当吃饭的时候,也就是过斋,我去行堂。本来不该我行堂,我特意要行堂,特意要把饭亲手打到他跟前,恭恭敬敬地打给他,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一个人的恭敬心。不是别人尊重你,你就尊重别人;别人不尊重你,你也不尊重他——那不是恭敬心。你越不尊重我,我越尊重你;你越尊重我,我也越尊重你,我只有一个——永远尊重别人。

后来我有块手表坏了。本来我们俩并没有说过一句话,当他知道我的手表坏了,他就说:“我能收拾”。实际上他不能收拾,只不过想把它要过去,找人来替我收拾,后来我也没有给他。但是通过这个问题,我深深地体会到,你用一分恭敬心,必然获得一分恭敬。所以说,这个恭敬心应该时时有,每个小事情都要有。比如开门,俩人一起走时,你开开门,不是你要进,是让后边的人进,不管他是大人小孩。你端碗的时候,不是单手给人家,都要双手。


  

过去,我在世间看见一个人很有恭敬心。这人是个领导,凡是到他家去的人,不管是自己的同事还是自己的工人,甚至包括自己子女的同学、同事去了,他都要送出大门外,没有一次例外。这就是有恭敬心。我们就做不到,对这人能做到,对那人就做不到;今天忙了就做不到,明天不忙可能又能做到。

所以说,应该不断地去想,不断地找,不断地改变自己,努力去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恭敬心,也就是不断地放下自己。所以我们每天礼佛要把身子伏得低低的,就是降伏我执,去掉我。去掉我,他就有恭敬心。有恭敬心的人,他的“我”就浅,就少。所以说,无我的人才会真正有恭敬心。


真正的恭敬心是什么?是实相。见到实相的人,没有一个是没有恭敬心的。

有个人曾经说他开悟了,又是哪个老人,哪个祖师大德都给他印证了,说理上已经悟了等等。然后叫我给印证。我说:“我没法给你印证”。后来他就生气,又骂我,写了很多的字,说我装蒜,他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说明他并没有见到实相。见实相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恭敬心的。所以说,没有恭敬心的人,他肯定没开悟。你想做开悟的人,必须要有恭敬心。后来这个人降伏了自己,近几年还常到咱们寺院来,已经没有那种贡高我慢心了,不那么高了。这个恭敬心是自性的一种表现,是无我的表现。



我们想开悟,必须要有恭敬心。你有了恭敬心,才能走向开悟这条道。不是做什么事情粗声粗气的,跟人说话又横又倔。不是那样,而是一种慈悲,一种无我。什么是无我?对方需要什么我给什么,你怎么做,我都能满你愿,生怕你不用我,是那种心。

在恭敬心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提高认识。因为我们是个僧团,互相都在一起住。有时候我们的语言和语气使后来的人很难接受,居士也有反映的。有人曾经碰到我,他说:“师父,你们把(居士接待处)那个人给换掉得了,他说话太不客气,太不好了”。他不知道这人以前就是这种习气,说话高声、严肃,使人很难接受,所以造成了别人的不愉快。这个问题不光一个人反映,有很多人反映。

我们刚学佛,以为自己持戒就有了说别人的本钱,别人只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所以说,我们没有恭敬心就会给常住带来很多麻烦。那个人跟我说了,我后来说了那么一句。我说:“你看他态度不好,你来”。他一想:我能来吗?噢,我不能来。后来他就乐了,明白这个道理了,走了。我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居士虽然是态度不好,但他确实努力在做。你虽然态度很好,但你还不来”。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从这句话也知道了这个苦衷。但是终归一条,还是我们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