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故事,教你用佛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0-12-07 | 8194 次浏览 | 分享到: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负面情绪也被这个压力不断放大。不少人的情绪往往因股市、房价、薪水、事业等起伏而波动,究其原因,都与一个字——“钱”有关。

身处危机中的人若只看到自己的钱受到损失,便不开心,负面情绪随之而来。加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压力、挫折、创伤、失败,人们会不自觉地出现逃避、抑郁、掩饰、否定等防卫机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下来的妒忌、怨恨、自卑、多疑、恐惧、彷徨、无奈、绝望等负面情绪,会叫人心力交瘁,并不断侵蚀我们的身、心、灵健康,使人变得颓废、失落、悲观、苦闷。 一个人的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与化解,便会从“最脆弱的”地方冒出来,进而产生连锁反映,牵动无数的负面情绪,剪不断,理还乱,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翻开报纸,总少不了一些负面新闻:伦常惨剧、自杀、甚至大大小小的纠纷等等,当中不少当事人都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佛教在化解负面情绪方面确有妙方。依据人们对烦恼(负面情绪)的认识,有如下三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1、断烦恼证菩提;2、转烦恼成菩提;3、觉烦恼即菩提。

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负面情绪,学会化解负面情绪的不同方法,尽早走出负面情绪的困扰,获得快乐的人生。

1


断烦恼证菩提

 有两个人,一个体弱的富翁,一个健康的穷汉。两个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的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大脑;其结果,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起了财富。

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些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多病的状态里了;或者说,他又变成以前那个富有而体弱的富翁了。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

他不懂得运用手中的钱来做适当的投资,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他还是那样的无忧无虑,身体的疾病早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他又像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穷汉到最后还是那个穷困但健康的穷汉。

 
故事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人们固执地认为“健康”与“孱弱”、“富有”与“贫穷”、“烦恼”与“菩提”水火不兼容,无法并存,因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去除疾病、消除贫穷、断除烦恼上。

然而这则故事启发我们:只要心态没有转变,“孱弱”、“贫穷”是无法用“强制”的方法来消除的。同样,负面情绪一旦生起时,一般人采取的行动是,能断则断,断不了则逃,逃不了则忍,忍无可忍则“爆”,像火山般,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必然结果是,旧的烦恼尚未解决,又添了新忧。这种“以石压草”对抗烦恼的方法只能令人生雪上加霜、苦上加苦。

2


转烦恼成菩提
 一位雕刻师傅应邀去深山古寺雕刻一尊“菩萨像”。傍晚时来到一座村庄,村民告诉他,在去古寺的途中,有一极为恐怖的女鬼,晚上时常出来伤人。但这位师傅怕耽误了与寺僧约定的时辰,便继续赶路。 月光下,师傅远远看到路旁坐着一位面带愁容的女子,扭伤了脚,无法行走,十分可怜。交谈后方知,这位女子也要去古寺。于是师傅便背着她继续赶路。女子问他:“听说这一带常有女鬼出没,你应快点赶路才对,为什么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难道你不怕吗?” “我是急着赶路呀!”雕刻师傅答道,“可是,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也很危险啊!现在我背你走,虽然有点累,但至少互相有个照应,感觉反而安全些。”

途中休息时,师傅在无意中发现路旁有块上好的木头,便下意识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一刀一刀地雕刻起来。一会儿,菩萨的模样便显现出来了。这女子感到好奇,走过去一看,隐约觉得这尊菩萨像有点像她自己。

望着这位女子不解、迷惑的神情,雕刻师傅十分开心地说,“我觉得妳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的样子,便按照你的容貌刻下来了!”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 几百年来,人们因害怕这位“女厉鬼”而逃避,而这位“女厉鬼”只感受到人们对她的恐惧与厌恶,这使得她的仇恨有增无减。直到今天,她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
剎那间,这位女子的怨气全消,顿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人生逆境与低谷看成是可怕的“厉鬼”,避之而不及。然而,佛家则认为,“烦恼不能断,断了更烦恼”。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佛经中常说断烦恼呢?《大乘玄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佛为增上慢人说断烦恼,实不断也”。因为烦恼与菩提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二者是一,不是二。《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