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愉悦,有两重境界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9-05-07 | 88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抱朴之乐


 所谓抱朴,是指保持内心的淳厚和质朴,在老子的思想中还有两个和它相似的比喻,那就是“见素”和“婴儿”。朴,是未经雕琢的木头。素,是未经染色的丝。婴儿,就是未经后天污染的状态。


老子主张要见素抱朴,要回复到婴儿状态。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 朴。”还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为什么这样推崇朴、素和婴儿呢?


因为他认为,朴、素和婴儿不仅包含真善美,也是人生快乐的依据和源泉。见素抱朴和婴儿状态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老子认为它充满了天真和新奇,它没有杂念和执着,它没有恩怨和忿懑,它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期求,它只有无条件的怡然和自乐。



在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那时尽管没有多少知识和技能,没有财富和名声, 当然更没有权势,但那却是人生最快乐难忘的时光。当你回忆起儿童时代时,无一不充满着留恋和向往。那美妙而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其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房,甚至成为鼓舞我们走完艰难人生的精神力量。


老子倡导朴素,赞美婴儿,但并不是要我们茹毛饮血,并不是要我们真正回到一无所有的未孩婴儿状态。老子只是方便说法,旨在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多保留一些天真淳厚,多保留一些先天的美德和快乐。


人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确实执着和分别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但执着和分别不当,就会成为人生烦恼的渊薮。程颢在他的一首诗里,也表达了和老子相似的这种思想:


对花酌酒公能乐,饭糗羹藜我自贫。

若语至诚无内外,却应分别更迷真。


 

2、知足之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富”,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常乐”一语的来源和出处。知足常乐这一至理名言虽然溉润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难见知足者的快乐,看到的多是不能满足欲望的焦虑和惆怅。


山可以平,海可以平,唯独人的欲壑难平。正是因为欲壑难平,因为人心不足,老子才明智地提出人要知足。满足不满足,主要不是外求,不是靠获取,那样只能是夸父逐日;满足就是自求平衡,就是自我的感觉。自己认为不满足,任何外力无以加劝;自己认为满足了,任何外力无以阻拦。


当然,当你发自内心地感觉一切都满足时,接踵而来的便是不可言状的快乐和欣然。



老子还尖锐地告诫世人,如一味地不知足、不知止,欲火炽热,不仅会丧失快乐的情绪,还会招来祸灾和耻辱。


欲望和需求的不能满足既然是我们人生快乐的最大障碍,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的快乐真要靠那么多欲望吗?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东西吗?不需要。幸福是简单的,快乐是廉价的,它几乎像空气和水一样,你只要愿意得到,随时随处都有。


据说苏格拉底在市场上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奢侈品时,不禁感慨地说:


“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比老子晚两千多年的法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


“进一步说来,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国土是富足的;所以拥有足够内在财富的,他向外界的寻求也就很少,甚至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等的幸福啊!输入的代价是昂贵的,它显示了该国尚不能独立自主,它可能引起危险,肇生麻烦,总之,它是比不上本国自产的。这样说来,任何人都不应向他人或外界索求太多。”


叔本华还引用荷瑞恩的话说:


“世界上最大的傻子,是为了外在而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地位、壮观和荣誉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闲暇和自己的独立。”


叔本华还有一句名言:


“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口渴,声名亦复如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保护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

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