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只需懂得“放下”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9-04-06 | 5899 次浏览 | 分享到:


觉醒的人,永远活在当下,他不因过去而懊恼,也不因未来而忧虑。在生命的每个时刻里,他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也能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其他人。他温柔地对待痛苦和烦恼,但痛苦和烦恼并不经常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经常看到一些人,不专心做一件事情,总是“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在耗费精力之后,却还说命运对自己不公,到头来没有任何回报。其实,他们真正应该扪心自问的是他们自己。

生活里的苦,只有通过自己的觉悟和行动才能得到解决。与其抱怨痛苦,还不如先来挖出痛苦的根源,当我们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找到了对治的方法,不仅能够解除自己的苦,还能帮助他人,这样去想,还真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意义呢。

人生时光有限,我们的精力也有限,谁都做不到面面俱到,而生命也无需如此,只要我们对自己选择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知道意义所在,尽力去做就可以了。

那些妄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好的人,不过是贪心太重外加那么一些的自以为是,他们只是贪多,却未必真的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有一条小鱼,经常想去浩瀚的大海之中。它遇到一条大鱼,就向大鱼打听去大海该朝哪个方向游。

大鱼非常惊讶地说:“你不是一直生活在大海中吗?”小鱼觉得很委屈,它说它从来没有感受过大海。大鱼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游走了,只剩小鱼还愣在原处。

我们和这小鱼就很相似,明明都在生活中,却还想在生活之外另寻人生。可生活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却将它荒废掉了。

人总是这样,对身边真正有意义的事物采取忽视的态度,甚至到失去的时候都不觉悔恨。

一个人,如果他什么都想要,那么最终他必然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他什么都想做好,那么到最后他必定会什么都做不好。

而那些把心专注于一件事上的人,看起来,他们在有限的人生里只做了很少的事,但至少每一件事,他们都做得很出色。到底谁的人生更有意义,明眼人一看便知.


人要学会自我肯定,也要学会自我消融。我们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于是便免不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用自己的想法对他人进行揣度。

于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误会、摩擦便在所难免。人太强调自我感受时,就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禅认为,在肯定自心的独立之后,就要消融到众生之中,就是说,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也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当自我意识完全消融后,也就很难再与他人起纷争了。

有位医师非常仰慕南隐禅师的宗风,几次三番地要去学习禅法,可南隐禅师就是不肯传授给他。旁人问原因,禅师便说:“他作为一个医师,只要照顾好病人,便是在修禅了,怎么能抛下责任而专门到禅院里来呢?”

这个医师知道后,内心非常惭愧,他不再往深山里跑,而是一心一意地照顾病患,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和悲喜。如果一个人只为了断自己的烦恼就放弃了责任,那他怎么参禅都不会有所成果。

但当他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时,烦恼也就不存在了。他连自己都能放下,更何况是生活中的悲喜呢。

曾经有个脾气粗暴、贪求很多的人求禅师收他为徒,他说禅师这里地方清净,没人惹他不快,他这才能安心生活。禅师只是派人给他递来一封信。

禅师说,如果你随时、随地让内心清净,又何必住到深山之中;如果你时刻都心生欢喜,又怎么会有人惹你不快呢?不要把清净喜乐的因由推给外界,因为他人无权对你的生命有所承担。



不论你是在工作坊还是在家庭,真正能左右自己内心感受的只有你一人而已。


历辈先贤所流传下来的教法,只是帮助我们消除心头妄想的方法,具体如何实施,收效又能如何,还要看各位自己如何做。

就好比我们身心病痛,医生给拿来了药,但如果我们不服用,那身心上的病痛还是不会消失。这之前有人说,他天天都听禅师的讲座,可心里依旧烦恼很多。

你只是听了却并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和生病后不吃药却妄图身体痊愈,又有什么差别呢?

一个真正生活在禅中的人,实在无须懂太多哲理,只需懂得“放下着”,便足矣了!在我看来,这三个字可真是金玉良言,不仅要放下恶的心念行为,就连善的心念行为也要放下,不仅要放下一切欲求和颠倒妄想,而且还要放下各种理论学说。

有的时候确实不是别人给我们找了麻烦,也不是生活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我们想的太多,学不会放下,也不知道该放下什么。一言以概之:凡是让我们身心困重的,就都应放下,无论是善是恶,放不下的那便都是挂碍。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各自的运动规律,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只能随顺规律、法则。如果有谁决定他自己事事都可做得了主,以至于不顾内外条件,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那么这无异于是痴人一般。

如果照这种片面、狂妄的想法去办事,那必然是行不通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身边这种痴人很多,比如不顾自身能力和外在条件就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最终只能落个被人笑话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