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所有的修行,不过是找回自己的心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2-08-07 | 15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个人的修行之路,也是修心之路。


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谋生亦谋爱。人生的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在丰富生命。


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明白: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回头看内心,

世事惊涛骇浪,心是定海神针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我们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心脆弱,而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王阳明曾说: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


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


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


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认定了就做自己

没骨头,撑不起顶天立地

我们常常感觉身不由己,自己的内心也被渗透而异化,某个时刻会突然惊觉自己越来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操守越来越弱。


有人用现实和生存为自己开脱,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并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贤也早已为我们垂范了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


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


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


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工作就是修行
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无良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


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


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


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