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十(1)致虚极,守静笃
来源:香港国际艾威序研究培训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6-21 | 3611 次浏览 | 分享到:



载营魄① ,抱一能无离② ?专气致柔③ ,能婴儿④ ?涤除玄览⑤ ,能无疵⑥ ?爱民治国,能无知⑦ ?天门开阖⑧ ,能无雌⑨ ?明白四达⑩ ,能无知⑪?(生之畜之⑫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载营魄:载,运载;载体;营魄,指魂魄,人身乃魂魄运行之载体。魄亦指人的意识活动。《关令子》 云:“神之所动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动不名意,名魄。”

抱一:心神与肉体合一、形神合一。能无离?:能不分离吗?

③ 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一心不动,能使形体变得柔软自如。

④ 能婴儿?:能向婴儿一样吗?

⑤涤除:洗涤清除。玄览:古人认为,心居玄名之处,能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玄览也指人心。

能无疵?:人心能清静得无一点瑕疵吗?

能无知?:爱民治国、一任自然,无为而治,能让天下百姓一无所知吗?

天门:自然之门,泛指人认知外界事物的器官,即眼、耳、鼻、口、舌等。在修炼界,天门指头顶百会穴乃至天灵盖处。此处对于常人来说,作为屏障,隔断与外界的信息能量交往。但对于修炼者说,修到一定层次时,则可将其屏障消除,即天门开启。能沟通外界的信息能量,能知常人所不知,为常人所不为,即所谓的特异功能。开阖(hé)开关。

能无雌?:能具雌性动物一样的宁静天性吗?

明白四达:明了四通八达、广知万事万物。

能无知?:能不用知识吗?

生之畜之……是谓玄德:括号中文字与上文不连接,当是51章内容。暂不释解。


【语译】

(有道者)人体与魂魄、形与神,能合一不分离吗?呼吸吐纳、专心制气达到柔和如一(胎息),能像婴儿在胞体中一样呼吸吗?消除心神意识的杂念内视玄关,能达到心神如镜无一点假幻的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达自然无为而不为百姓所知吗?天门的开启,能达开合自如不受干扰吗?明了天地日月、通达八极之外,能不依赖知识学问吗?


【悟解】


小子:老子在这一章中采用反问形式来说明有道圣人的无为境界。古人云:附气之神为魂,主宰人的思维精神。附形之灵为魄,主宰人的形体活动。人载魂魄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惊吓即丢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佳肴,腐人脏腑,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这魂魄之说即古人的阴阳之说,魂乃天阳之气为神,魄乃地阴之气为灵,天地阴阳二气和合为魂魄而成人。故人身虽小,暗合天地。人乃天地神灵与阴阳二气和合,故人可为天地化身载体。天地和合不仅生人,也能生万物,故人能影响天地万物!人能和合平衡天地万物!即古人所讲的人能“替天行道”。反之,也能干扰、破坏、污染天地万物。即古人所讲的违背天意、逆道而行。气功界说,一人练功,全家受益。是说人之生物场能对全家人的生物场产生平衡、和谐、净化作用。佛教经典说:“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静坐一瞬间功夫的功德胜过建造恒河沙子一样多的宝塔所积累的功德?这个静坐一瞬间的工夫就是指“入道合道、天人合一。”即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全息合一融通。这合一融通的境界对天地万物的和谐、平衡、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所具功德当然也不可思议,乃至胜过建造恒沙七宝塔的功德。如果用佛家的思想理论讲,“心包太虚、一切唯心生,一切唯心灭。”人之真心即自然之道,其大无外,能纳须弥(须弥山是佛教世界的中心,是最高、最大的山王)。其小无内,能藏黍米之中。可见这真心本性无所不容,且能大能小、玄妙至极!佛经又称:“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生”可见这不可思议之心即道之本体,有形的大千世界在道体本心中仅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岛屿。由此可见这心源本性(道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和思维想象来表达的。圣哲老子给它起名为“道”,佛家称:“真心、本性、如来藏。”西方基督教称“全知全具全能的上帝”。不论称谓如何,皆是无色无相、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具、无所不能的永恒、唯一、绝对存在的虚无本体!对于道之内涵来说,只可入道体悟,不可言传思议。人之真心(无为、无分别之心)就是道心、佛心、万有同源心,乃空净圆明之体。若能“抱元守一”就是不离道之虚无本体。也是修道的简易大法,也是养神之道。“元”者元气也,“一”者虚无之神也。“抱元守一”就是与道的虚无之性契合的合道之功。最忠实继承弘扬老子道学的庄子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这里庄子所说之神,非人之后天识神意识,而是指先天寂定明觉之心,即人的先天之神。《西升经•身心章》云:“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守神,即守虚无,身心双忘,不起思念,不为声色利害所动心。《西升经•道虚章》又云:“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夫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离,欲言亦无所道,欲食亦无所味。”如此常行,心则清静,自然返归于未生之前的初始——先天虚无之境。也如古人释解所说:“守一之人但能虚却其身,空却其心,身心冥于寂寂之中,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常守空虚无为,内凝神思,可谓善守一之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