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世间所有困惑的终极智慧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与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4-08 | 51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往前走一步都会有困惑相伴随,原因既可能是我们的心境破碎了,看什么都没有感觉;也可能是我们的高度不够,看什么都觉得有问题。如果看不懂、看不透世间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在用过时的思维来解释当下的现实。社会越往前发展,冲击我们内心和思想的事情就会越多。人心中若有解不开的困惑,整个思维都可能是乱的,而内心烦乱是最耗费人精力的。人在这种心境下做事,就难免鬼迷心窍。


这个世界有没有一种终极智慧解决人所有的困惑与烦恼呢?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在菩提树下静坐了四十九天,望着夜空里满天的繁星,心中一亮:“真是奇妙!世间一切众生原来都具有智慧法相,只是因为自身的烦恼和执著而不能证得”。


慧能(禅宗六祖)开悟时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创始人)龙场悟道时,从睡梦中跳起,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历代圣人或高僧内心中体验到的意境是非常复杂的,语言不能把心中的意境最准确、最完整的传递出来,因此,人类很多伟大的经典,后人根本读不懂。


因为越高深的智慧,懂的人就会越少。

那么,世间的终极智慧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读不懂历代典籍,是因为没读懂人心和人性。

人之所以迷,就是在局内,之所以悟,就在局外。


我们之所以没有悟懂,就是因为身在庐山,没有站在局外反观自己。从局外来看自己,智慧立刻在你心中显现。


世间的终极智慧不是人生经验,也不在历代经典当中。一个人想通过阅遍天下藏书来明理的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学再多的道理都只是水中浮萍,心中无根。



世间的终极智慧,人人身上都有,只是你从未留意。

世间的终极智慧就是:顿悟与心学。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样的,人心之上是人性,人性中有无数个点:善良、忠诚、热情、刚强、宽恕、忍耐、情色、欲望、懒惰、恐惧、抱怨、憎恨等等,这些点有无数个并且两两相对,有多少个美好的点,就有多少个卑劣的点,而所有的点都和谐的交织在人性当中。这些点,要么显现,要么掩盖。一个人显现出来的点就是这个人的个性或特质。


人性的无数个点,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高尚而增加一个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龌蹉而减少一个点。人之所以复杂,就在于人性中的点,每个人显现的都不一样,这就是每个人个性特质与命运差别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若把人性的点全部显现,他就是亦正亦邪、毁誉参半。普通人只是显现了其中的几个点。每个点的显现,都会相应的在心中激发起一系列的情愫。


若悟到这些,就是顿悟;对此顿悟的运用,就是心学。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历代圣人或高僧顿悟时悟到的就是这段话,历代典籍都是对这段话的具体阐述。你若重读这些经典,就会恍然大悟,历代典籍就能自然的化到你心中。高人都是见什么用什么,用完就放下。历代典籍,包括孔孟老庄朱陆王等,只是帮你顿悟的工具,悟懂了之后就要放下,不要让前人的某句话束缚了你的心,否则你就会犯迷糊。



你若真悟懂了,就能参透世间的珍珑棋局。

 

下面从说话、看人、经历、领导、宗教、典籍、心念、顿悟与心学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人每往前走一步都离不开语言开路,你顿悟了,就会懂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场显什么相。口才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对人性各点深入洞察与揣摩后的运用。


成大业者既看书又看人。以第一印象判断人,失误率会极高,看人会看走眼。看人不是看性格,要看他显现了人性的哪些点。


一个女孩子,如果显现了贪图享受这个点,又无人能满足,必然会走向堕落。


一个男孩子不显现野性的点,难成大业。斗志来源于野性这个点,野性消失,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要击垮一个人,先灭掉他心中的野性。若要灭一国,就灭掉一国文化中的野性成分。


一个人活得累就是显现了压抑的点,而不是这个人生来就压抑,一个人对外界有太多的不适应,只能说明内心太脆弱。人性中的点一旦显现,就是一种心境,不论好坏,人都很难挣脱,能够从各种心境中快速走出来的人,就是高手。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就看他显现了人性中的哪些点。人不知道该显现什么点,就是心中不定,任何学问都大不过你决定显现心中的哪些点。东征西战的人勇猛向前,显现了强悍的点;东躲西藏的人被逼无奈,显现了畏惧的点。高手都是把几个点显现的淋漓尽致。一个


历代伟人之所以毁誉参半,就是显现人性的点太多,好事儿做尽,坏事儿也做绝。高人做事我们永远参不透,因此,越高深的智慧讲到最后往往就讲不清了,一种永久的神秘感留在心中。


小成靠学,大成靠悟,最大成靠经历。一个人即使顿悟了,依然要经历大量的事情。人生有问题,就是体验不够、经历不够。历代伟人都是经历的多,把心性历练出来了。人没经历过就会惊慌失措,经历多了就会面不改色。人在年轻的时候,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你的经历。一件事情只有经历了,心才能历练出来,才能真正放下。如果不历练心,即使学了很多东西,一遇到事儿心还是会慌,一遇事儿心就慌,说明你用的不是自己经历后的体验,而是从书上看来的道理。读书人最怕的就是看书多做事少,读书读到记忆层面是用不出来的,得读到心灵层面。想做事儿的人,就得把自己的心打开,然后去拼命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