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宇宙大同
经典案例
精彩视频
宇宙真相
精美相册
新闻发布
联系我们
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人为什么要行善?
来源:
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
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1-31
|
43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佛之人,往往是抱有慈悲之心的。行善积德的道理,世人必定有所耳闻。
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怎么修行才能获得福报与智慧?
下文将以佛法智慧,对此中问题一一探讨。
01思考
与修证
做一个好的出家人,修身、修心、这都是修行,在家菩萨亦复如是。
学佛之人最常见的毛病,不是执事废理,就是执理废事。
无论是哪种,都偏于一个执字。而“执理废事”则最为可怕。
曾有一位法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乒乓球运动员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有教科书,教练也会传授方法与技巧。
平时也观看乒乓球比赛,积累所谓的“经验”。
在理论上,他掌握了发球、接球的方法。然而实际上,却从没摸过球拍,哪怕是打过一场比赛。
这样的运动员,如果去参赛,结果会是怎么样?赛果不言而喻。
侃侃而谈没有问题,甚至可以狂吹一气,却不能将理论用于实际比赛当中。
这跟我们学佛“执理废事”一样。
我们要善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佛陀的教法,用闻思修把教理运用到修行证道上。
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只是那个指月的手指。
只有用心去思考、体会、实实在在修行,才是证道的过程。
02真实的慈悲
之心
《维摩诘所说经》中说:“为众生说如斯法,是真实慈……何谓之悲?菩萨所做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鸠摩罗什大师说:“以慈为本,为人说真实法,名真实慈,亦以慈为本,然后行布施等众行。”
僧肈大师:“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
佛教慈善,也是悲智修行的一种法门。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慈悲之心呢?
纵观当今慈善界,常以物质帮助为主,即把物资或者金钱送到贫困者手中。
在此过程中,负责慈善的法师也会经常叮嘱:"先以欲勾牵,而后令入佛智。"
但佛教居士、志愿者团队、善心人士,因为不知如何令入佛智,难免陷入茫然。
满腔热情,可圈可点;亲手布施,福德无量。
这固然是好的,但比起真实的智慧还有些距离。
03慈善与智
慧
这些年佛教慈善组织日益壮大,这是让人喜闻乐见的事情。
但由于发心不到,出现了很多问题。
带着功利心,攀缘心去做慈善,又缺少世出世间法得智慧,难免有些碍手碍脚。
就如《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说: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又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
从学佛法这个层面来讲,智慧更体现在哪里呢?
就体现到我们说的心无所住,
就是无相,就是不执著。无相而行布施。
小注释:无相布施,布施以后,不记其功劳,不执著于功德收获。
那么,如何做到无相布施?
首先要对“缘起性空”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认知。
去思考,去领悟,乃至明白,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没有主宰。
无论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它都是有因缘的。
从缘起的角度上去看众生,从缘起的角度上去进行布施活动,
从缘起的角度上去看生活,就能减少很多烦恼。
生活中那些烦心事,与其说是事情让你产生了烦恼与情绪,不如说是因缘造成的情况。
而领悟到何等程度,就需要看修行与智慧了。
04布施修行,感召他人
无相布施,是佛教修行布施的最高境界。
而财布施,属于物质布施,则是众多布施修行中,比较方便下手的修行方式。
其目的是破除掉我们对物质的贪求和欲望。
但只做财布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由一个门槛进入大门,需要从一个楼梯迈向下一个楼梯。
修行,用心,通过善行去感召更多的人。
号召那些被救助的人,参加到慈善活动中去。
如果能能让那些被救助的人,也能够参与慈善布施,那就更好了。
这在佛学的因果角度上,可以让他们摆脱贫穷,修得善果。
无论是怎么样的修行,都是先找到一个着手处,而后逐渐修习我们的心与智慧。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坚持,才能有所成就。
05修福
与修智
我们做慈善当心如大海。
有行有愿,因愿导行,有愿所做功德才能圆满。
哪怕做一点小事,也要发愿广利一切众生。
佛教慈善,有财布施和法布施。
大乘菩萨道的财布施,主要是为了修福,修福是为了自利利他。
而法布施是为了修慧,修慧是为了自觉觉他。
自利利他是为自觉觉他服务的,修福最终是为了修慧的圆满。
两者不可偏废。
但相较之下,还是修慧要重要一些。
因为修福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光是修福是得不到解脱的。
但修慧的人,是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懂得培福报,所以一定会有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
1
2
3
>
查看全文 »
上一篇:
菩萨救了我
下一篇:
出家一日一夜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