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道家对心的释解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18-01-18 | 12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道家主讲修心炼性,认为“神在于心,乃静之本”。古代求道,都不向外驰求,静而求之于心,无不具足。可见这心已不是能思能想的单纯之心了,而是指虚无广大的心神。心能包融天地万物,故无所不具。人之心中既然无所不具,何须心驰外求?
返观内照求自心,则成了“佛、道、儒”三家的教化根本!

显然,这与现代科学所探求的规律真理恰恰相反!也正如杨振宁博士所讲,现代科学所研究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可以说,一个是先天虚无之根本;一个是后天相对存在之现象过程。一个是显发事物内在的唯一绝对的神明大智慧;一个是反复求证事物外在的相对存在下的规律法则。一个是放置宇宙而永恒不变的大真理;一个是不断变化、不断被取代的相对小真理……

道家将老子作为始祖,其根据就是老子留下的5000言《道德经》。《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修道(即修心)的论述。如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内涵是圣人的“无为而治”,就是从人的内心入手,无思无欲无争无斗无分别,与大道自然合一,由此显发的人的先天妙明真心“神明”去自然主导治理人生社会,乃天下无所不治也。

道家二号人物庄子曾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坠尔形体,默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庄子所讲,显然是对老子《道德经》的具体释解发挥。其内涵则是一任自然、无思无欲、无事无为,无为则自化。人与万物一样,是宇宙演化的产物,其生发之道只有循自然之道而行,不可妄想妄为妄行而违道逆道。显然可以得出,人类的一切修行修炼之最高法则。皆是循自然之道,即自然无为,不动用后天心识。当代人类滥用后天心识,处心积虑、思绪纷飞,故不能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真理而陷入迷惑无明的无休止的争论争斗中生灭循环不已。如要明道识真,就要养心修心,令心神意识进入浑浑沌沌的无为境界。这也是大道修炼的惟一方式,可谓至简至易,忘我无心而已。

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曾被历代帝王及学者奉若神明,千古传颂,可事隔2500 多年后的世人却变得越来越糊涂了。尤其是近代学者及年轻的文人学子,对老庄的哲学思想知之甚少。这两位老夫子在讲什么呢?从字意表象上看,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完全颠倒相反,不可思议,最后只有定为陈旧、消极、悲观、厌世,宣传唯心主义。如1981 年出版的《新华词典》曾对庄子评判说:庄子即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附近)。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片面夸大事物的大小、死生、贵贱等的相对性的一面,抹煞事物的质的区别,否认客观真理并进而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走向不可知论、极端怀疑主义。他主张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否定一切文化知识,主张使人民无知无识,倒退到‘同与禽兽居’的原始状态…… ”

读罢这段评论,不由生起可悲又可笑的感叹,包括一些对道家老庄哲学研究终生的专家学者在内,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其实质内涵?老庄为何反复强调“黜尔聪明”、“物我两忘”?这种无知无思无为的心态和混沌境界恰恰是修道、明道、见道、体道、获得大智大慧的惟一途径!世人将小小聪明误作真知,将事物生发表象过程规律视为真理,将名利财色当作享受,将科技发明认作高超……其实这些世人的小聪明和由小聪明所得的雕虫小技怎能与得道者的大智大慧相比?所以他们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个知就是大道“真知”。大道“真知”是在物我两忘、浑浑沌沌的道境中由灵光照耀而自然心通的、心领神会的、一知百知、一通百通的,属于“神明”大知真知!而绝非世人常知的事物表象过程中的规律和小聪明、小计谋、小把戏等有限的相对表象之知。如古成语云:“真知灼见。”真知是在心灵神光的照耀下直接顿悟产生的,不是学习研究所得的。进入“道”的境界(身心“时空”合一),即能自然明了宇宙万物的源头及演化的根本规律,看破世间的梦幻颠倒、争斗不息以及悲欢离合的种种世俗人生万象因果,可这真相又不能给世人明讲。“道”是无言可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