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二十六(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11-15 | 48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本,轻为末,故重为轻根。清静能制服躁动,故静为躁君。老子开门见山,指出持重守静的重要性。持重守根本,能使轻浮者收敛狂举妄动。一个国家的持重根本应是“道德”二字。如果失去道德根本,国家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根基。失去根基,再高的大厦也会倾倒!


    国家的根基之本是道德,全球人类的根基之本是什么?也是道德!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一项事业的兴盛发达,一个国家的和平统一,无一能离开道德的根基根本!故古人总结定论说:“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由于民心是道,民心不可违,故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人将道德根本始终摆放在首要位置,且坚持不变。而当今世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恰恰遗忘了道德的根本。遗失违背了道德根本,国家社会岂有不乱之理?正如一座巍峨壮丽的大厦,里面虽然摆满了现代物质文明的繁华成果,但它的根基却逐步损坏失去,迟早会有一天,巍峨的大厦会突然倒塌!所以古先圣贤之道,至今仍然是医治当代人心错乱和社会动乱的良药妙方!全世界人民的大同修,则是实现全人类和平统一、为万世开太平的回天之举!那些至今仍以干戈相见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明白了道德总根基的内涵真义,自然会自动放下武器而握手言欢……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老子提出的重根静本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所以圣人之行必然效法自然之道,即重根静本,不离清静根本。也有译者将辎重释解为圣人作为一国之君主,终日外行时,必定携带军需品,以备意外。另有译者释解为军队打仗轻装上阵,但却一日离不开兵马草料辎重等给养做后盾。也就是及时的后勤供应。也另有古译者将古本中的“甾”字视为豪华娱乐的代称(甾,古人指一种雏,鸡的尾羽。古时将尾羽作为豪华装饰物,今戏剧古装中仍有此装饰)。将圣人比作心君(心神)。其意为无道之君的心神终日游移不定,从来离不开对豪华娱乐生活的追求。由于版本文字差异,后人则各据不同的文字予以不同的释解。如果去悟解,则要超越文字的表象涵义,从主题根本上予以悟解。老子所讲的圣人应是有道之士(古称道士),有道之士终日所行显然不离自然之道,不离自然之道即不离清静之根本。虽有荣观,指豪华荣耀壮观的宫殿建筑和奢侈的娱乐场所。亦指古代帝王的三宫六院、贵妃佳丽所居之处。如果是有道圣人治国理天下,终日是不离清静根本的。即使有豪华的宫殿和众多佳丽贵妃,也会超然物外,不为之动心。也就是说,真正有道的圣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皆可随遇而安,保持一颗清静心一尘不染、一心不动。老子在前面第四章已经讲过,修道者要“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是修道者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境界和风范!反之,如果贪恋于声色犬马和虚荣享受之中,必然要走向堕落衰亡!老子在这里对有道之圣君的风范进行了定位描述,即“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或者说能享受荣华富贵,也能忍受贫苦低贱,只是不沉溺其中,能入能出方君子!


    这对于修道者来讲,就是根本的“定力”训练或“定力”功夫。据传佛教禅宗的一位祖师在“交班”后到烟花柳巷中走动。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他:“你来这个地方作甚?”他坦然地回答说:“我自修心,关你何事?”显然,这位祖师常年在寺院中修持“定力”功夫,其功夫程度如何?他想到花街柳巷中测试一下,看到底能否经受住美色淫欲的诱惑。只有经得住此关的考验,具有“玉体横陈,味同嚼蜡”的感受,那才叫合格。反之,如果稍有一丝念动,就不算真正过关。这里所说的“定力”功夫的实质是什么?就是道德之根本!具有真正道德之人是不会受外界任何影响的。即大诗人苏东坡居士所写:“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万乘之主,这里显然是指周朝天子。据历史记载,周朝天子为天下之尊,拥有万乘兵车。即老子在第62 章所写“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 ”。就如当今国家的最高元首外出所乘的飞机火车轿车一样,档次自然是最高级的。世人往往从乘具外表来判断主人的身份地位高低。老子在这里发出感慨和责问,一个有着万乘之车的君主,怎么能以自身的轻浮躁动来治理天下?!与其说是老子在愤然的责问,倒不如说是老子在义愤地痛斥!我们知道,圣哲老子生活在周朝的衰败时期,上下官吏追求浮华享受之风盛行,连拥有万乘兵车的君主也失去了道德根本。不以道德根本治天下,而以浮华躁动治天下,必然会败坏祸乱天下!周王朝的最终覆灭就是周天子“以身轻天下”的结果。


    老子在此章的最后定论说,以轻浮治国者必然失去群臣的拥护,以躁动治国者必然失去君主的地位。这是对治国而言。如果对治身而言,那“万乘之主”自然是制御全身各器官部位的心神(君主)。人一身之中,心神为一身之君主。心神的躁动不止和对浮华外境的追求享受,必然失去心神清静的根本而导致身心阴阳的失衡混乱。心神之君的轻浮外游不止,必然会失去对周身器官(臣)的统一制御调和;周身的阴阳失衡混乱,也必然会失去清静心神这位统御身心的圣明“君主”。或者说心神的轻浮自然会影响破坏身心的和谐健康,反过来讲身心的失衡多病也会影响心神的清静。人的身心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一国的君主与众臣百姓的关系。所以说治身如同治国,治国也如同治身,身国同构,治身治国同一道同一理也!故儒家四书经典《大学》 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