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三(9)混沌恍惚、恍然大悟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1-05-20 | 53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果明白了人的精神思维意识作用,而由此不断进化提升,皆可在虚空中进行各种如意的造化游戏,创造出随个人心意要求的各种境界。道家称“仙境”,佛家称“化境”。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48 大愿不正是通过心灵思维意念(真心一念)发出的吗?这个“愿”字不就是人的原本真心吗?48 大愿的内容构成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虚相”蓝本,但在世间还需要阿弥陀佛身体力行、广积功德,用许多劫世的修行积累,才能将自己用48 大愿力所绘制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蓝本显化出来。


    由此而论,宇宙大千世界对于宇宙本源真相虚相讲,是幻化的,但对于三维地球人的认知讲,则是真实存在的!古人常说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并非虚言。佛经中讲,有数不清的无量无边的佛皆有自己的佛国(净土)世界,其他宗教修行有道的神圣也会自己用功德力在虚空中造化世界。所造化出的世界皆与自己心灵意识的纯净程度和造化能力(想象念力)密切相关!就是说,你的心灵(精神意识)处在何等境界,你的身体所处的物质世界便与你的精神境界相对应。所以佛经中讲,“地狱”的痛苦与恶劣环境是由个人在世间生活中所造“恶业”时的恶劣之心造化的,也是随“心相”(即想)变现出来的。“天堂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则是由个人在世间生活中所造“善业”时的真善美之心所造化变现的。一句话:“天堂地狱由心造’。若要问人死后去向如何,就看人之心境和在世间作为的善与恶。这也是宇宙的法则因果律!或者说是人的精神意念(神光)越集中,能量越强,身心的纯净度越高,功能层次也越高,自由出入空间的能力也越大。所以说,你在世间的一切修行,为别人也是为自己!这就是生命信息科学中的因果报应循环的原理。


修道者进入无为境界,就能自动显发妙明真心的妙用大用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即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则陷入矛盾相对存在中,必然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而无为则超越了矛盾相对存在,自然是无所不为无所不治!


    而宇宙本源则是一团灵光,它是通过各星系星球中的各个生物来传播的,这也是世人所谓的仙佛神灵的内涵真义。人们接收宇宙灵光非人的后天意识所为,而是靠生命灵光本身去接收的。这也是为什么修行修炼要入静入空的真正原因。宇宙本源是没有空壳躯体的灵光,说明它不是以生物体的状态存在。


    关闭常规思维,放下万缘杂念,运用先天灵感思维(潜意识)进行学习创造则是一条光明之路!也是给学生解缚松绑、让灵性思维冲出牢笼的一条解放之路!这恰恰是未来人类通过开发大脑智慧潜能培养造就神童天才的人天科学的高级教育!如果讲得更明白一些,那就是当代人的教育学习方式是运用后天思维分别意识的强行灌输、死记硬背、费心劳神且事倍功半的教育,而培养造就神童天才的教育学习方式是要摒弃后天思维下的费时费力费神的被动灌输方式,逐步淡化关闭后天思维,调动先天潜意识灵光,进入无知无识无分别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如“白痴、傻子”般的愚昧,而实质上则是关闭后天“识神”,开启先天“元神”,显化真知大慧过程中的自然本能状态!凡对中华古文化和心灵学有所了解者皆明白,人的后天“识神”是从先天元神的分别(识心分别)中分化出来的常规智能,与先天无分别的元神灵光、大智大慧是无法相比的。要显发元神灵知、大智大慧,就必须放下后天分别意识和欲望名利追求,才能进入恍惚混沌无意识状态(即先天虚无自然之道)而顿悟自通。因为人的元神意识(潜意识)是与宇宙大千世界的能量信息相通相融的。如前面所讲的“光”之神使。拥有了它,不仅给宇宙万物生命带来勃勃生机,而且还具有不通过后天学习而具有自通神明的天才大慧!也可以说是关闭后天分别意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贼),免受外界影响干扰你那原本清静光明的智慧心,由此聚合足够的精神能量而发起“内光明”(即“发明”之真意)。人体“内光明”的发起,就是先天虚无元神灵感意识的启动。“内光明”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光、灵光、生命之光、宇宙之光、佛光、道光、上帝之光……佛菩萨塑像和基督耶稣身后的光环就是形象化的喻示。这个光环越亮越明越净,其生命量级和智慧层次就越高。所以说:“内光明”的发起就是灵光大智慧的显发。有了灵光大智慧,无需去费心劳神学习,而是不学而知,自然明了,而且是真知灼见!这也是不学而来的原本天生的(即生而知之)人人皆具有的灵光智慧(佛称佛性、如来藏)。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同样明白了“混沌恍惚、恍然大悟”和“难得糊涂”的真实含义及圣哲老子所讲的“无知无识无欲无为”的良苦用心教诲。而不是像一些现代研究老子专家所批判的那样,老子所宣传“无知无识无欲无为、弃学绝智,复归于璞、复归婴儿”的思想是消极的、倒退的,显然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道”, 什么是自然无为,什么是先天思维,什么是先天元神灵光…… --选自大道书籍《道德经与人类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