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秘妙用: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来源:香港艾威序国际研究训练机构 | 作者:hkisyin | 发布时间: 2020-11-01 | 7265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一章  何为心

1.儒家对心的释解

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猛然提出,真让人不好回答。那请参阅一下《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心”之释解吧。

心脏。中医五脏之说,心为人体器官之主宰。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又:“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旧时称心为思维之器官。

3、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想、意念、情感的通称。

4、现代汉语词典:心,人和高能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呈圆锥形…… 也叫心脏。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


看罢释解,如堕云里雾中。试问:心是指心脏器官呢或是指人的大脑思维器官?如果是大脑,就该是脑想,为什么说心想?如果说是大脑即心,为什么能成为“生之本、神之变”?难道古人不懂得是大脑在思维?是古人无知?不,孟子则说,“心之官则思。”心是负责思维的,岂不是说心脏能思维?看来古人所讲之心决不是肉团之心脏,也不是大脑。古人所言之心到底指什么?这里不妨翻阅一下历史,让古哲圣贤们评论之。

中华古文化主要体现在“佛、道、儒”三家,下面先说儒家对“心”的释解。

儒家一号人物孔夫子曾在《论语·阳货》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此话怎讲?每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情也不想,这日子多美,有什么难呢?显然这是世俗之解。而孔子这里所说的“无所用心”则是关闭思维、一心不动、一念不生、顺应自然的净心、修心、养心之修行。是啊,一个头脑健全的常人,怎么能保证不想事情呢?《四书》之首,《大学》中又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是古人对“无所用心”的具体释解。如果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不动心念、不加分辩、无心无思,自然行事。或者说是只管去做,不动心思。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修身之要”在于无念正心。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关键在于无念正心。这一点世人谁能做到?既然有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却关闭不用,怎么去体会享受?显然这是常人的思维方式。而修身养性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目的是为了减少精神的耗散,增加精神的内聚,即神不外驰,就是一心不动。古人称“心猿意马”,心神如猿猴、意念如野马,没有一刻停息的时侯,即使在梦中它也奔跑个不停。只要能栓“心猿”、锁“意马”,神不外驰,就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也叫正其心。为什么叫正其心?因为世人的迷惑无明之心已经变态错位。显然,如果没有经过心灵意识修炼的常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世俗常人只有处在大喜大悲或专注一境时,其心神才能相对集中一点,达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食而无味。但这恰恰又是伤心(中医认为喜伤心)时。心神的过分耗散,也是世人获得成果的根本基础。比如一些创作成果,被人称作心血的结晶。就是说,这些成果皆是以消耗心神为代价的,一些英年早逝者就是典型的例证。



《大学》经一章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起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由此可见,这“心”与治国齐家修身平天下有密切关联。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皆落实到一个“心”上。可见这“心”之至关重要。不可小视也。

儒家二号人物孟子则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善恶之分乃心之分别、心之用也。孟子还有一段名言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其大意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宋元之际,陆王“心学”(以陆象山与王阳明为代表)大盛,曾与大儒朱熹进行辩论,以“心学”与其“理论”抗衡。陆象山在《与曾宅之》中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选自大道系列丛书:心秘妙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保持正知正见,不迷信,不盲从,不搞个人崇拜,自己受益是根本,人生苦短,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离心无法,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保护好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和道心,尽快远离负能量干扰。更不去做干扰别人清静心和断人慧命的事情!

宁动千江水 勿动道人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