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为者的不动心、清净心、妙明心,即“虚无神明”的特征,古人曾试图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比喻来进行描述。如全真道盘山派祖师王志谨认为:“心”(心即道)先天地而生、有体有用,不分人我、非有非无等特性:这个有体用,没你我,正正当当的真心,是从亘古未有天地以前禀受得来。不可道有,不可道无,古今圣贤天下得道人皆得此,然后受用。
道人之心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飘逸自在,不滞不执:“如云之出山,无心往来,飘飘自在,境上物上,挂他不住…… 犹如风之鼓动,吹嘘万物,忽往忽来,略无滞碍,不留景迹,草木丛林,碍他不住,划然过去”。
第二,不为外物所动:“又如泰山,巍巍峨峨,稳稳当当,不摇不动,一切物来碍他不得”;
第三,柔弱不争,为而不恃,谦下宽容:“又如水之物,性柔就下,利益群品,不与物竞,随方就圆,本性澄淡。至于积成江海,容纳百川,不分彼此,鱼鳌虾蟹,尽数包容”。
第四,无偏无私,公平利物:“又如日月,荣光必照,至公无私,明白四达,昼夜不昧,晃朗无边…… 如天之在上,其体常清,清而能容,无所不覆,如地之在下,其体常静,万有利而一不害”。
第五,广博虚空,兼容并莆,不落有无,超世而不离世:“如虚空广大,无边无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有识无情,天盖地载,包而不辩,非动非静,不有不无,不即万事,不离万事,有天之清,有地之静,有日月之明,有万物之变化,虚空一如也,道人之心,亦当如是”。
在如何消除世人的贪心妄念与自我时,王志谨别出心裁地提出了这样的方法,他说:“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舍,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死中得活,不死不生,学道出机,救护生死,当作是念。”为了帮助修无为者积德累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为道者,抱朴含淳,潜通默运,除情去欲,损损存存,于物无私,做事明白,曲己从人…… 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
关于“善恶”分别,他说:“一切好心皆为善,一切不平心皆为恶,人之不知之善为大善,人之不知之恶为大恶,善恶都不思处,别有向上在”。
关于道人的功行标准,他认为,行世俗善事,不如自我修炼的功行大。有医者问他,行医救活死者百余人的果报时,他回答说:“只晓救尽天下人,亦不如救自己生死去。世间福报有尽限,自己修炼到无生死处,此福无量”。当有一匠人问及修建大殿将有何果报时,他亦回答:“不如清净入默坐一时辰”。
古人关于修道者的论述多如牛毛,皆收在《 道藏》 、《 大藏经》 中。但这一切论述无一不是源于圣哲老子的5000 字《 道德经》 。故道家、道教将老子视为开山祖师。
圣哲老子在此章中一字未提有道者的神通法力,其良苦用心在于唯恐世人产生贪心追求痴迷而误入歧途!虽然他没有直接讲明,但已透露一二,尤其是最后一句:而贵食母。
世俗之人以为美味佳肴是世界上最高级的食物,岂不知这世界上还存在比美味佳肴高级千万倍的宇宙真气(灵光)―化生宇宙万物生命的真源道母!
世俗常人以口进食、肠胃消化汲取营养而维持生存,自然处在物质生发阶段,自然遵循物质世界的法则规律,自然有生有死、有疾有灾而生生死死轮回不止;修无为自然合道者到了“辟谷”纳光食气的层次,自然不靠口进食、肠胃消化汲取物质的营养而维持生存,而是进入“虚无”之境,周身经络穴位开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遍及虚空的宇宙真气灵光源源不断灌注身心,完全是超越物质层次的高级精神能量、智慧能量。精神能量的充足自然显发“虚无神明”(妙明真心)。自然具有无所不为的法力神通,自然超越世人的生死轮回而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
以世俗讲,这是人类的进化升华;以修道讲,这是人类的自然回归、复本归原。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就是自然回归、复本归原之法!
当今世人的饮食结构随着生命信息科学的深入发展和修道者的层次提升,逐步会由食物到食液体、气体、光体转化,人之身体也会由食物所构成的固态血肉之躯逐步向气态光态身进化升华。古人所讲的“聚之成形、散之成气”的描绘并非想象,而是气态生命特征的真实写照!生命质量越高级,身体构造越精微,思想行动越自由!待精微高级到与自然融合的状态,便是“自然真人”(人类初始的黄金时代)!自然真人自然能上天入地,与风雨同行、与朝霞做伴而随意变幻形态。显然这是人类生发的高级阶段、超级阶段!古典神话非幻想,全凭一气(真气)化阴阳。阴阳变化显神通,自然无为大道行。由此而论,圣哲老子仍然活着,成了能聚散的光气之体,而且还在不断地进化升华。如果我们能进入自然无为境界,与老子相会是十分容易的!老子啊,我讲的对吗?
老子:你小子明知故问,你现在不是正与我沟通而进行信息交流吗?精神不死,生命永存!你不是多次说过吗?世人所认为的死亡仅是生命外表形体的新陈代谢现象,人的精神灵光(虚无神明)是永远不会死亡的。世人的血肉之躯是精神生命的外表躯壳,自然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并非生命的死亡!
小子:生命有了载体就成了有形的活物。生命在不断地选择有形载体,也在不断地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请问您老当初为何选择修无为之道呢?